栏目分类
北交所研究:宏海科技,热交换器为第二增长曲线,双经销压缩空间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08 点击次数:167
今天继续分享一下北交所的上市公司,公司主业主要做空调结构件和热交换器。
武汉宏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(以下简称“公司”)2005年,是一家专业从事家电、光电和空调两器研发、加工制造及静电喷涂的高新技术企业,公司位于湖北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,公司集研发、制造、销售服务为一体,生产的规格产品涵盖家电、光电、TV、通讯等钣金件以及空调两器产品,在厂房内拥有以家用电器、光电产品为主要终端的专业五金模具厂,具备模具设计和制造的能力,擅长精密连续模、拉伸模、大中小型成型模具及厚板冲载模的设计和制造。公司于2021年荣获湖北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称号。
公司2014年08月挂牌新三板,2025年2月6日登录北交所(股票代码920108),公司发行价格5.57元/股,发行市盈率14.99倍(按发行后总股本及 2023 年扣非净利润计算),原本计划融资1.88亿元,最后调降至1.34亿元,公司在初始发行规模2000万股的基础上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新增发行股票数量300万股,但最终的实际募资金额也仅仅为1.28亿元,还是不达预期。公司的保荐券商一直为中信建投证券。
1.周宏父女绝对控股,个人股东众多关联关系,财务总监四年四换,管理层薪酬偏低,女儿月薪3000,成立资管计划参与配售,生产和销售人员增加,学历虽一般但人均创收还不错
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周宏,他直接持有公司51.85%的股份。
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周宏父女,其女儿周子依直接持有公司14.85%的股份。他们合计控制公司 57.01% 的股份,对公司绝对控股。
王蔚为周宏的配偶,直接持有公司股份0.62%的股份,但已退休,不参与公司实际经营,也没有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。
周宏兄弟的儿子周子乔担任公司董事及董秘职位,未直接持股。公司第三和第六股东袁兴理与袁中宇为父子关系,合计持股 10.03%(袁兴理7.88%、袁中宇 2.15%),袁兴理曾任董事,2008年就在公司。公司第五和第七股东岳玲与杜建平为夫妻关系,合计持股5.75%(岳玲 3.7%、杜建平 2.05%),岳玲任董事,杜建平未任职,岳玲2007年1月曾任宏海金属董事。公司的第四大股东李诗琪没有相关资料。
公司的董事会比较简单,周家父女+2位财务。
非独立董事江艳曾经为公司的财务总监,于2018年辞任,不过从过往经历看,江艳似乎不是财务出身。
非独立董事卢磊为公司的现任财务经理。期间2020年和2021年公司分别聘请了赵菲和蒋兴龙为财务负责人。公司的现任财务总监为杜飞娥,大专学历,2005年就进入公司。
有点绕的就是卢磊是杜飞娥的下属,但是又是公司非独立董事,管理上有点模糊。
公司的独立董事鲁再平为湖北三环资本的董事长。
不过公司的高管薪酬均不高,杜飞娥2023年的年薪仅为12.29万,即使江艳的年薪也才22.63万。
主要还是周宏董事长的年薪天花板在29.58万,比较有意思的是周子乔的年薪才4.02万,每个月才3300的工资,这个父亲对女儿有点苛刻。
公司在上市前成立了中信建投基金-共赢50号员工参与战略配售集合资产管理计划,参与公司北交所配售。从结构上看,基本还是做了一些补偿给公司董秘周子乔,其他像杜飞娥和监事刘超也给不错的比例,资管计划目前持有公司1.63%的股份,限售期12个月。
公司最大的限售解禁期在2026年2月。
公司的员工最新一期为690人,最近三年公司的员工大幅增加,主要为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。公司普遍学历不高,本科以上仅有9人,占比为4%,但是公司2023年人均创收53万,人均创利7.37万,制造业的特征比较明显。
2.前五大客户集中度高达九成,主要为美的冠捷海尔,双经销模式下公司空间腾挪小,财务核算净额法不多见
公司的前五大客户集中度高达九成,占比非常高。其中2021-2023年的集中度分别为94.12%,95.28%和94.24%。
2023年前五大客户累计营收3.3亿,同比增长36.9%,不仅集中度提高,而且营收还是在增长。
公司的第一大客户也是公司的最大客户美的集团,基本占比在五成左右。
2021-2023年营收分别为0.79亿,1.27亿,1.63亿,其中2023年同比增长28.3%。2024年中报显示营收为1.14亿,已经达到2023年的70%,大概率2024年也是业绩不错的。
公司的第二大客户为冠捷科技,但是营收相对稳定,2021-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0.66亿,0.60亿和0.63亿,基本变化不大。
从美的和冠捷的汇总看,基本占比在七成左右。
海尔集团在公司的营收比重也在逐年提高,2021-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0.13亿,0.21亿和0.55亿,其中2023年同比增长162%。2024年中报显示营收0.4亿,已经成为公司的第二大客户。
九江惠诚及其关联公司2022年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,2022-2023年营收依次为0.17亿和0.32亿,2023年同比增长88%。
公司也陆续开拓了一些新客户,公司自2023年底即成为海康威视合格供应商,但截至2024年上半年,仅实现小批量供货。正在争取的客户还包括小米集团,但目前也还未产生收入。毕竟公司的销售人员增加不少。
整体看,2023年公司的前五大客户除了冠捷比较稳定以外,其他客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两位数增长。
公司的前五大供应商也呈现了较高的集中度,平均占比九成左右,甚至基本跟五大客户基本重叠。公司的第一大供应商为美的,第二大供应商为海尔,基本占比八成。
从商业逻辑上这是比较典型的委托加工,但是公司解释为这是双经销模式。双经销模式是一种配套采购模式,宏海科技向客户采购钢材、铜管、铝箔等主要原材料,并根据客户定量耗用要求,使用双经销采购材料向其供应一定规模的公司产品。
基本操作流程就是:
采购端:宏海科技向客户(如美的集团)采购主要原材料,这些原材料只能用于为该客户生产产品,未经客户许可,不能挪作他用。宏海科技在原材料价格方面几乎没有议价能力。
生产端:按照客户的定量耗用要求,使用所采购的原材料进行生产。
销售端: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客户,销售价格和数量等按照双方的协议或合同执行。根据宏海科技与美的集团签署的框架协议,最终产品交付时的总价中,原材料价格不得高于美的调让物料的价格,因此实际销售定价权也受到限制。如果碰到厂家逐年要求降价的需求,公司的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了。
由于双经销模式,宏海科技在财务核算中使用净额法,导致毛利率水平逐年上升,远高于同行均值。但如果使用总额法,毛利率会直接腰斩,两种核算方法下相差约20个百分点。同行业可比公司中,同样采用双经销业务模式的有德业股份,使用的收入处理方式却是总额法,且其主要客户与宏海科技主要客户相同。
3.空调结构件比较稳定,显示器结构件占比下降,热管理器已经成为过亿单品,利润占比达到公司六成以上,第二增长曲线开启,毛利率受模式影响长期依然被压制,出海或成选择
公司的产品主要为空调结构件和显示器结构件,以及热管理器。
空调结构件主要为空调内外机中其他各种部件提供安装支撑,确保空调在各种工作环境中正常运转,此外能够起到一定的美观装饰作用,通俗说就是铁支架。
2021年至2023年,公司空调结构件收入分别为0.92亿元、1.06亿元、1.05亿万,销售金额较为稳定,2023年降低1%,2024年中报显示为0.76亿,同比增长43%。
在2022年以前,空调结构件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,占比48%,2023年收入占比为30%,依然为第一大收入来源。
空调结构件在新客户方面,公司由于身处武汉具备当地优势,目前已完成小米集团部分空调结构件产品的报价,并完成小米集团现场供应商评审工作。
显示类结构件通常位于显示器背面,起到遮光、支撑和保护显示面板及导光板的作用。
在2022年以前,显示器构件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,2021-2023年,公司的显示器构件营收为0.67亿,0.59亿和0.61亿,2023年显示器构件同比增长3%,整体看营收增长比较稳定,2024年中报营收为0.35亿,同比增长9%。
显示器构件的营收占比逐渐边缘化,从2020年的占比40%,到2023年占比仅为17.51%。凡事就是这样,不进则退。
2024年7月,宏海科技显示类结构件背板产品已通过海康威视竞标,其邮件下发的相关型号产品年需求量合计约为87万件/年-97万件/年。目前,公司已完成开模并进行小批量送样验证,预计2025年初形成批量销售收入,仍然需要观察。
在公司产品中异军突起的是热交换器。热交换器是空调的核心部件之一,用于实现不同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。
热交换器2022年首次出现在公司的年报中,当年的营收构成仅为15.23%,但此后占比一路上升,2023年占比到29.65%,成为公司的第二大单品,2024年中报显示占比为33.33%,已经成为公司的第一大单品。
从营收看,2022-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0.39亿和1.04亿,单品营收已经过亿,2024年中报显示为0.77亿,同比增长20%。
虽然营收占比上来,但是热管理器利润占比一点也不含糊,2023年年报显示热管理器已经是公司的第一大利润来源,当年占比55%,2024年中报进一步提升到62.27%。
2024年11月公司已完成美的集团洗衣机事业部(小天鹅)热交换器产品的供应商验收和现场评审,产品测试合格,预计将于2024年底开始供应洗衣机热交换器。
简单总结,就是空调结构件一直为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,显示器构件逐渐边缘,热管理器已经成为公司最大营收和利润来源,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已经开启。
其他产品相对包括冰箱结构件、空气净化器结构件、电源插座结构件、模具等产品,相对较少,不过2023年也有0.5亿,同比增长25%,2024年中报为0.31亿,虽然如此,但是对利润贡献较低,2023年不到0.15%,暂不做展开。
从毛利率看:
空调结构件毛利率从2020年的48.64%降至2024H1的30.67%,成本压力显著。热交换器毛利率从2022年的56.06%提升至2024H1的64.31%,盈利能力强劲且持续优化。显示类结构件毛利率稳定在17%-23%之间,2024H1为16.77%,表现平庸。
公司的成本结构主要为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,以及制造费用。
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成本,但是如上一章节描述,公司采取的双经销模式其实是压缩了公司的调整空间。
例如2023年,宏海科技的钢材平均采购单价较上一年下降 16.61%,但是公司向美的集团的平均销售价格下降2.07 元/件,降幅 28.83%,远超钢材采购价降幅。据公司解释,向美的销售单价下降较多,主要是2023年美的集团根据自身降本要求,在招投标时下调了部分空调结构件产品的招投标目标价。这找谁说理去。
与之相对应的是 向海尔集团的平均销售价格却仅下降0.59元/件,降幅14.25%。也就是说公司在大客户面前,基本没有议价权。
另外一个影响毛利率波动因素就是产能不饱和,以热交换器产品为例,基本全部供货给美的,但是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,该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3.82%、66.12%、74.30%。
此外宏海科技的废料率逐年上升,从2022年的12.19%上升到2024年的22.17%,这直接影响了生产成本和毛利率。
可以说,公司在2022年比较幸运的开拓了热交换器这个市场,但是就目前的经销结构看,尽管当前的毛利率较高,但长期依然摆脱不了空调结构件未来一样的命运。
拓展新客户和出海也许就成了一个新的选择。
宏海科技分别于2020年11月和2022年3月在泰国成立了泰国冠鸿和泰国宏海,正式进军海外市场。其中泰国冠鸿于2022年初完成建设并开始投产,泰国冠鸿主要为海尔、冠捷科技、立达信等客户在泰国的生产基地提供家电结构件配件等产品,但之前营收较低,直到2023年向美的集团泰国公司供应空调结构件产品后,泰国冠鸿销售收入才大幅增加。
不过泰国冠鸿毛利率由2023年的-2.56%转正至2024年上半年的4.99%,但净利润方面仍然是亏损。
据泰国美的出具的《关于建议供应商加快提供配套产能的函》,泰国美的建议泰国宏海加快建设进度,尽快建设并新投产热交换器产线6条,冲压设备60台以上,注塑设备70台以上,尽快达到为600万台空调生产的配套产能。预计未来泰国宏海将成为公司空调结构件增长的主要来源点。根据公开报道,2024年8月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奠基,预计年产能600万台,建成后将成为海尔空调产业最大的海外制造基地。
期待公司的出海表现。
4.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,2024年业绩符合预期,利润紧贴预测下限,资本开支大幅增加主要泰国建设
公司2021-2023年期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44.44%,净利润复合增长率56.62%。
目前看2023年是公司营收最高峰达到3.5亿元,净利润为0.49亿元。2023年的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。
根据公司的招股说明书,宏海科技预计2024年度营业收入约为4.35 亿元至4.8亿元,同比增长幅度约为24.13%至6.97%;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6,700万元至7,200万元,同比增长幅度约为37.52%至47.78%;
根据公司2025年2月26日的业绩快报:
预计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.61亿元,同比增长 31.60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0.67亿元,同比增长 37.74%;扣非净利润0.65亿元,同比增长 46.32%。
应该说营收落在期间内,但是净利润贴近预测底线。
营收增长的原因是公司持续提升生产能力,积极扩大与战略客户的合作规模。
净利润增长的原因是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,公司进一步提升管理能效。
总资产增长的原因是对子公司宏海科技(泰国)有限公司厂房建设和自动化生产设备采购的投资。
从各项费用看,公司的研发费用比例最高,2023年达到2781万,同比增长19.8%。其次为管理费用,2023年1721万,同比增长27%。销售费用比较稳定。所以管理绩效的提升更多的是公司营收提升费用占比减少的结果。
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一直为正,2021-2023累计流入1个亿,其实主要是在2023年贡献了0.7亿,2024Q3流入1.17亿,算是一个正循环。
不过2024年的资本开支较大,达到2.45亿。主要为泰国的生产基地建设,这包括购置境外房屋建筑物、境外土地所有权以及主要生产设备等。
即使如此,公司账上的现金也不充裕,2024年Q3公司短期借款增加到0.74亿,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0.38亿,不过这个在公司募资到位之后能解决。主要还是公司的在建工程大幅增加到1.2亿,这个压力比较大。所以公司一再降低募资额度尽快上市确实是比较到位的,实际上2024Q3公司流动比率0.83,低于制造业2.0的警戒线。
2024Q3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.17亿 VS 短期债务1.12亿(短期借款0.74亿+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0.38亿),看似可覆盖,但经营现金流含0.64亿应付账款增加(非实付现金),实际自由现金流=1.17亿-2.45亿(投资活动)=-1.28亿,最终公司募资实际金额也是1.28亿(惊不惊喜?),基本属于贴地飞行了。
2024Q3存货新增0.15亿,但"购买商品支付现金"仅0.91亿,应付账款同期增加0.92亿,占采购额的101%,显示赊购激增。
从公司的募投资金投向看,补充现金流2200万,主要募资用途还是热交换器和数控钣金基地。
小结
公司所处行业受家电大环境的影响,公司的客户和供应商都高度集中,且美的占比很高。虽然公司解释为双经销模式,公司实际腾挪的空间较小。如果公司不是2022年突破进入了热管理器市场,公司的增速未必能保持较高的增速,当前情况下,扩大客户范围和出海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,我们拭目以待。
上一篇:AI声音滥用亟待法律规范
上一篇:AI声音滥用亟待法律规范